发布时间:2019-12-06
综合治理不停步,江淮矿山绿如云。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为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过去无序开发矿产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扎实推进矿山综合治理,积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取得了成效。
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总体思路和“分年实施,逐矿修复,快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方式,安徽省遵从生态修复规律,科学谋划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针对实际情况,明确了“在皖北地区,以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主;在江淮之间及沿江,突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为主;在皖南和大别山地区,以着力自然恢复、禁设露天采矿权、积拓展生态补偿为主”的总体治理思路。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主要导多次深入沿江城市调研,强调要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层面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做出重要部署。2018年,安徽省委、省出台了《加快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等文件,提出“1515”行动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对长江沿线1公里、5公里、15公里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开展集中治理修复。今年,安徽省委、省又启动了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进一步筑牢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
安徽省注重发挥规划引作用,编制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5年)》(简称《规划》),明确总体思路、修复目标、治理修复区域及项目、保障措施等。今年9月以来,对省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进行再核查,面摸清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谋划编制省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修复工程等专项规划,构建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规划体系。
与此同时,安徽省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出台《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考核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省级财政补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预算(试行)》、《安徽省在建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和《安徽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等,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建立了各类生态修复项目监管台账,并分类实行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制度。
安徽省根据总体布局,科学区分不同类型,推进项目落实。先,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有力推动了治理任务的完成。2016年~2018年,安徽省实施《规划》内治理项目816个,完成治理面积7330公顷;2019年,计划治理《规划》内项目411个,治理面积3460公顷,截至10月底,已完成2019年治理项目331个、治理面积3170公顷。
其次,安徽省积推进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和历史财政补助项目实施。通过挂图作战、动态销号、会议调度、现场督查、督办、严格问责等措施,督察提出的286个项目于2018年年底前部完成。2017年5月以来,通过建立项目监管台账、现场督查调度、服务指导等方式,面推进历史遗留及省级财政资金补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截至今年10月底,省289个财政资金补助项目中,仅剩14个项目还在实施,完成治理面积9200余公顷。
安徽省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编制《安徽省 “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整改方案》、《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0年)》,计划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三大一强”专项行动8项整改任务和长江沿线5市152个图斑(112个项目)813公顷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019年度应完成任务中的32个407.97公顷,完成年度治理任务93.8%。
推进在建生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是安徽省抓在手上的工程。近年来,安徽省落实矿山企业为在建生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主体,制订年度在建生产矿山生态修复计划,督促矿山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义务,将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纳入“两随机一公开”监管体系,强化对矿山企业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检查。2019年,计划开展边开采边修复的生产矿山409个,计划治理面积1200公顷,已完成治理面积696.2公顷,完成年度治理任务58%。
安徽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受到各方认可和关注。自2009年以来,皖北六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小城镇集中安置和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以“城郊社区型、依镇建村型、矿村结合型”等模式,先后搬迁村庄915个、安置65万人。截至2018年年底,皖北六市已形成采煤沉陷区及影响区域面积达100.52万亩,其中耕地66.55万亩,已实施治理21.01万亩,恢复耕地11.73万亩。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围绕采煤沉陷区综合修复治理和矿山多元化修复治理,开展了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进一步拓宽了矿山综合治理路径和样式,赢得各方赞誉。
针对采煤沉陷区综合修复治理,淮北市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口,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破解沉陷治理五大难题,做好“保护水”、“利用地”、“科学治”、“服务人”、“筹措钱”五篇文章,探索形成“浅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淮南市探索出把生态修复同资源枯竭矿井土地盘活相结合的“泉大模式”、生态修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后湖模式”、生态修复同发展三产相结合的“鑫森模式”等多种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各地还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大力探索构建“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如淮北市绿金湖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采用PPP模式融资22.3亿元,项目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形成面积达1.16万亩、总蓄水库容达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平原水库。据估算,沿湖周边土地潜在价值约300亿元~500亿元,去年被列入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成功入选家第三批PPP项目。淮南市利用银行贷款项目资金1亿美元,治理修复沉陷区5.47万亩,将沉陷区垃圾填埋场整治为风景宜人的生态景观。
在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工作中,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分类施策,积探索,形成多元化修复治理之路。寿县八公山矿区,原露天采坑多,面积破坏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周边群众反映强烈。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方式,共完成平整土地47.3公顷,恢复建设用地11.6公顷、耕地7.2公顷、林地28.8公顷,形成“矿地一体化合作”模式。当涂县姑孰镇白纻山采石场因多年开采造成露采区土地资源毁损、地貌景观破坏,废渣压占土地资源以及崩塌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该矿山紧邻宁安铁路。他们一方面通过场地平整、削坡,对人工堆积层和采矿废渣进行清理或搬运,废渣对土地的破坏和影响;另一方面与土地复垦紧紧结合使原来矿山废弃地整治为可利用耕地,治理新增林地7.74公顷,新增耕地5.11公顷,形成“增地治灾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安庆市集贤关矿区桃园治理区存在多项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露天矿山治理所涉及的问题,这个治理区基本都涉及。为项目实施效果,项目承担单位采取设计、采购、施工、维护等,形成“一体化(EPC)模式”开展治理,减少过程衔接配合,缩短工期,质量,避免差错。芜湖市繁昌县紧盯综合利用,实施生态修复,将4座相临近的露天矿山“打捆”治理,引入第三方资金2800余万元,治理面积16.4公顷,其中边坡复绿面积8.7公顷,建设集城市景观、健身步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公园,形成“打捆治理、引资提升”的综合治理模式。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水泥用灰岩矿作为安徽省“大、新、专”项目,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广泛应用工艺和设备。矿山规划设计台阶式开采,无高边坡,综合治理理念,采用公路-溜井平硐联合开拓运输方式,井下设置破碎车间,矿石通过溜井垂直运输、井下破碎后,经带式输送机运输至加工区,矿石加工车间封闭,采用的纳膜除尘、隔音降噪工艺,同时厂区做到了“绿化、硬化、美化”的效果,形成在建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的治理模式。目前,一期工程已按照家、省、市三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建成投产,年生产规模达3500万吨。
来源:中矿业报
相关新闻/NEWS
已有2632人成功参与
细节问题可微信交流:18336065555